当前位置: 首页 > 陈永概 > 本市信息 > 从“技”到“道”一场关于“投篮”的教学哲学探索 ——记陈永概名师工作室第六次活动

从“技”到“道”一场关于“投篮”的教学哲学探索 ——记陈永概名师工作室第六次活动

浏览量:78|发表日期:2025-11-02|来自:

        在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的今天,体育教学如何超越单纯的技术传习,真正承载起“立德树人”与“素养培育”的重任?20251015日下午,在温州中学室内篮球馆,陈永概“名师送教”工作室第六次活动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“投篮技术”深研会,对此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实践回应。

 

一、破题:直面教学痛点,从“碎片化”到“结构化”

活动伊始,陈永概老师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篮球教学的普遍困境:“我们常常花费大量课时教授‘投篮姿势’,但学生却在实战中无所适从。技术的碎片化传授,与素养的整体性要求之间,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。” 本次活动,正是要以“投篮”这一关键技术为支点,撬动对整个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。

 

 

深研会跳出了就技术论技术的窠臼,引导教师们从三个层面进行结构性思考:

•技术层:解构投篮动作,并非孤立地强调手型或发力,而是将其视为一个“观察-决策-执行-反馈”的完整认知运动链条。

•教学层:探讨如何设计“简化比赛情境”,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对抗与协作中理解投篮时机的选择、空间的利用,从而让技术学习“活”起来。

•素养层:将投篮教学与规则意识、抗压能力、团队精神等核心素养无缝对接,使体育课堂成为品格塑造的熔炉。

 

 

二、探径:理论结合实践,从“知”到“行”的沉浸式体验

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是一场高强度的“工作坊”。专家指导不再局限于理论宣讲,而是化身“首席学习者”,与全体成员一同投入球场。

•理念示范:专家在现场设置了“动态接球投篮”、“对抗下的投篮稳定性”等进阶式练习环节。每一个环节都明确指向特定的素养目标,如“在移动中捕捉战机的能力”、“在干扰下保持专注的心理素质”。

•协同教研:教师们轮流扮演学生和观察者角色,通过亲身体验和即时研讨,深刻理解了“结构化”、“情境化”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。这种“做中学、研中悟”的模式,本身就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最佳诠释。

三、升华:从“教学之术”到“育人之道”

活动的尾声,陈永概老师总结道:“今天的深研,其意义不在于找到了投篮教学的‘标准答案’,而在于我们共同验证了一条路径: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,不是培养动作标准的‘模仿者’,而是培育能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运用体能、技能和智能的‘实践者’与‘决策者’。” 这标志着工作室的活动重心,正从“教学技艺”的锤炼,迈向“教育哲学”的思考。

 

学员感悟1

“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投篮教学,乃至体育课的认知。”一位学员在反思中分享,“过去,我可能会花一节课时间反复纠正学生的手腕动作。但今天我发现,当我把他们置于一个33的传切配合中,要求他们在跑动中接球并完成一次快速投篮时,关于‘为什么要这样投’‘如何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判断’的智慧,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学生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‘身体’,而是成为了积极思考、勇于尝试的‘完整的人’。”

 

学员感悟2

“这次活动让我看到,最高的教学层次,是让技术本身蕴含教育意义。一次投篮,可以是对物理规律的探索(力学),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(心理),也是与队友默契的结晶(社会交往)。我们体育教师,就是那个点燃学生发现之旅的火炬手。回去后,我首先要做的,就是重新设计我的教学单元,让‘素养’这个宏大的词汇,在每一次跑动、每一次传球、每一次投篮中落地生根。”